【学习强国】人文史话丨千里淮河入湖处:百年水文站见证安澜之路 | |||||
|
|||||
淮河行至盱眙,千里奔腾的河水在此汇入洪泽湖的万顷碧波。这里是淮河干流进入江苏的第一道门户,也是观测淮河水情的战略要冲。1912年4月,盱眙水文站在淮河右岸扎根而立,成为守护淮河安澜的“前沿哨兵”。百余年来,这座水文站见证了淮河水患的肆虐、治水智慧的演进,更以科技之力守护着两岸百姓的安宁。 淮河咽喉:水文要塞的百年使命 当淮河蜿蜒流至盱眙时,河流自东向西转向南北奔涌,在境内绵延64.59公里后汇入洪泽湖。这一特殊地理位置,使盱眙自古便是“淮渎分水之岸,南北通衢之途”。然而淮河的温润滋养下,暗藏汹涌杀机: 1128年,金兵南侵,宋将杜充掘开黄河堤坝。滔滔黄河水南下夺淮入海,开启长达728年的淮河灾难史。1680年,被黄淮洪水围困数百年的泗州城彻底沉入洪泽湖底,成为“东方庞贝”。据史料记载,十六世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450年间,淮河流域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、旱灾280次,灾年占比超90%。 在这片“山区易旱、沿淮易涝”的土地上,盱眙水文站应运而生,它监测着水位、流量、降水、水质等关键数据,守护着淮河汇入洪泽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惊涛淬炼:水文站的关键战役 面对桀骜不驯的淮河,江苏省水文资源勘测局淮安分局的每一位水文人以数据为武器,打响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 1994年7月,上游暴雨致颍上水库泄洪,2亿立方米污水直扑盱眙。分局水文人员敏锐发现水质异常,紧急上报。县政府当机立断停止供水,水文站加密监测追踪污染带,直至水质恢复。这是中国流域性水污染治理的第一次实战。 2003年,淮河遭遇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大流域性洪水。暴雨持续倾泻,盱眙累计降雨达907毫米,蚌埠闸泄洪流量突破8940立方米/秒。7月11日,水文站水位飙升至15.85米——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。水文数据成为决策生命线,助力排查49处堤防险情。 2020年7月,淮河第1号洪水过境,水位再度涨至15.54米。水文站全员投入战斗:自动测报系统每5分钟回传水位数据,人工测流队顶风冒雨校验精度,水情预报96期精准引导调度。最终洪水安然过境,无一人伤亡、无一水库垮坝。 淮水安澜:现代水文守护江河命脉 在象山俯瞰淮河,一部中国水文科技发展史徐徐展开: 1912—1999年,身处人工观测时代。观测员每日俯身读取直立水尺刻度,在雨量器中丈量每一滴雨水。1999年,首座自记水位台落成,浮子式水位计与虹吸雨量计实现半自动记录。2011年浮子遥测仪联网运行;2013年溜子河断面H-ADCP平台启用;2021年在线测流系统建成,流量监测步入“秒级时代”。今日水文站,仿古自记台与溜子河自动缆道并肩而立,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。当浮子式遥测仪沉入水中,当ADCP划过河面,当雷达波扫向水流,数据洪流实时汇入云端,化作防汛决策的基石。 数百年前,人们建庙祈愿淮水安澜;数百年后,水文人以数据为香火,以仪器为法器,在淮河入湖处,继续书写人水和谐的新传说。
来源:学习强国 2025年9月5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