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通分局:长江之畔的忠诚“守卫”青龙港水位站 | |||||
|
|||||
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厂镇,沿着青龙港1806景区往里面走,就会在青龙港码头看到一座延伸到江中的“房子”青龙港水位站。它数年来记录着江水的每一次涨落,见证着岁月的洪流,守护着江河的安澜。站在岸边放眼望去,一幅“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”生态画卷正在海门区南部的长江之畔生动铺展。 1950年8月,青龙港水位站设站,由苏北水利局领导。 1958年1月,经领导机关变更,变更为江苏省水文总站领导。 自设站起,它积累了海量珍贵的水文资料,详尽记录着长江潮水位、降水量、地下水等关键水文要素,为分析南通市水文特性规律,为南通市防洪调度、水资源管理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、生态环境保护、工程管理等提供水文数据支撑。 潮来潮往,航运发展的亲历者 嘉庆十一年(1806年),青龙港作为海门境内长江第一渡,开启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辉煌篇章。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青龙港与上海通航,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苏北地区重要门户的地位…… 随着长江北支左岸水道淤沙堆积,航道变窄变浅;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,长江下游架起多座跨江大桥,提高了通勤的效率和便捷性,青龙港的客货运功能逐渐失去,1999年4月5日最后一班客运航线停运,2002年11月青龙港至牛棚港的崇海汽渡搬至海门经济开发区,青龙港结束客运使命。 青龙港码头核心区,曾是近代南通航运史上的“黄金口岸”。上世纪初,随着张謇“实业救国”理念的践行,青龙港码头逐步兴起,汽笛声中,粮船、货船、客轮往来如梭,码头旁商铺林立,成为南通乃至苏北地区连接上海、沟通外界的重要门户。 如今,虽繁华旧景已随时代变迁,但码头遗留下的老栈桥,仍默默诉说着当年“小上海”的热闹景象,形成了青龙港独特的风景线。在锈蚀的锚链与青石板码头在潮声中,青龙港水位站见证了青龙港码头最为辉煌的时期。 护航民生,长江安澜的守护者 1961年5月4日,南通青龙港历年最低水位-0.20米。 1997年8月18日,南通青龙港历年最高水位6.61米。 2015年,南通青龙港历年最大降雨量1721.6mm。 在长江奔流入海的咽喉地带,南通青龙港水位站如一位坚毅的哨兵,默默守护着长江下游及沿海区域的水安全。 追溯其历史,南通青龙港水位站的设立与长江北支的水文监测需求紧密相连。这里不仅要实时追踪长江干流的水位变化,还要密切关注潮汐涨落对长江水位的影响,以及咸潮上溯情况。对于早期青龙港码头的航运从业者,准确的水位、潮流数据,能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船舶进出港时间,保障航运安全与效率;对于沿江而居的村民来说,根据水位站监测数据,是他们安排农事、防范房屋进水的“定心丸”;在水资源保护领域,水位站对咸潮的监测数据,为南通地区应对枯水期咸潮入侵、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提供了重要参考,确保千家万户能用上放心水。 随着科技发展,青龙港水位站从最初依靠人工观测水尺、记录数据,到逐步引入现代化监测设备。如今,青龙港水位站紧跟时代的步伐,充分应用水文前沿科技,站点配备了先进的自动水位监测仪,实现了潮(水)位等数据的自动采集、实时传输。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,就能随时掌握水情动态,大大提升了监测效率与数据准确性,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。 青龙港水位站自设立以来,始终秉承着水文是防汛的耳目与尖兵,一代又一代南通水文人迎难而上、甘于奉献。它始终站在长江北支水文监测的前沿,为区域水旱灾害防御、航运安全、水资源管理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数据支撑。 承古萌新 生态文化的传承者 在长江大保护的时代浪潮中,位于海门沿江地带的南通青龙港水位站,不仅是长江水文监测“尖兵”,更承载着码头核心区的厚重历史文化,在生态守护与文化传承的交织中,在长江大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征程中,书写更多守护与传承的篇章。 海门沿江,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,是长江与黄海交汇的独特节点,这里既是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,也是长江生态屏障的关键一环。青龙港水位站,自诞生之日起,便与这片地区共生共荣,见证了其从商贸繁华到生态转型的每一步。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,青龙港水位站的监测职能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生态意义。作为海门沿江生态保护的“眼睛”,它不仅实时追踪长江水位变化,更密切监测水质、咸潮入侵等生态指标。 2021年,青龙港生态绿地项目全面启动,随着海门沿江生态廊道建设的推进,水位站的数据还为沿岸植被恢复、生态缓冲区划定提供支撑。如今,以码头核心区历史文化为主,“四季变化鲜明”的沿江生态绿地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,让昔日的工业码头逐步变身“江风海韵”的生态景观带,成为市民休闲、候鸟栖息的好去处,让更多人在感受长江生态之美的同时,铭记码头的历史记忆。 如今,站在青龙港码头远眺,江水滔滔,芦苇摇曳,候鸟自在栖息。青龙港水位站,正以“守江护海”的坚守、“承古萌新”的担当,书写着守护长江安澜、赋能区域发展的新篇章。未来,它将继续立足地理优势,让长江之美、水文之韵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。
供稿:南通分局 责编:省局办公室 侯宁宁 |